鄉村振興在行動 | 湖北崇陽去九宮格見證: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_中國網

新華網武漢4月23日電(鮮于書晴)茶園于青山之間綿延舒展、杜鵑花從碎石與礦坑中破土而出、黃精苗在密林深處悄然孕育……近年來,湖北崇陽立足山區豐富的資源優勢,精準發力特色產業,培育經濟增長點,為鄉村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活力。

一片葉子帶動一方產業

春風拂面,陽光和煦,崇陽縣青山鎮萬余畝茶園陸續進入采摘期。在南林村茶山上,頭戴斗笠、腰挎竹簍的采茶工們,手指輕捻,將嫩綠的一芽一葉采摘下來,收入簍中。

“要這樣用指尖掐,不能用指甲掐,不然茶葉會發黑。”來自山東的采茶工人底鳳姣一邊示范道。她的手指靈活,一捏一提間,嫩綠的芽葉便穩穩落入掌心。

“這個地方好,風景好,環境好。每天平均采6至7斤,能掙800元左右。”底鳳姣笑著說。

據青港白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小峰介紹,合作社除了有大量當地群眾來采茶,還請有130多個外地采茶工。今年的產量比去年增加30%左右,預計能達到2萬多斤,質量比去年更好。

“來到崇陽種茶已經十五年了,當時茶園還只有幾十畝。”回憶起過往,葛小峰有些感慨。十五年來,他主動為村民無償提供價值超40萬元的茶苗、開辦26期技術培訓班,培訓茶農1200人次、打造茶園觀光、品茶體驗等文旅項目……現今,青港白茶專業合作社擁有茶園3000余畝,年產值達5000余萬元。

“一片葉子帶動一方產業”。2024年,崇陽縣小樹屋青山鎮全鎮茶葉企業達13家,種植面積1.2萬畝,茶葉產值突破3211萬元。

路口轉角邂逅杜鵑

暮春時節,芳菲將盡,崇陽縣路口鎮的杜鵑花卻開得漫山遍野,引得游客流連忘返。

很難想象,幾年以前,這里曾是環境惡劣,杳無人煙的礦坑。

“過去這里曾是礦山,關停后,村民就地發展生豬養殖,雖有一定的經濟價值,但對環境破壞較大。”路口鎮黨委書記王京華介紹說,鎮黨委經過深入調研,決定引導村民逐步退出傳統養殖業,依托生態優勢發展杜鵑花特色產業。通過引進專業團隊進行土壤改良和品種選育,打造集種植、觀共享會議室光、研學于一體的杜鵑花生態產業園。

崇陽縣杜鵑莊園2023年10月啟動建設以來,穩步推進建設以花卉觀賞、休閑旅游、健康養老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。截至目前,該項目一期建設已基本完成。

未來,路口鎮還將充分利用礦坑,圍繞杜鵑花園這一主題,打造“深坑酒店”和綜合研學基地。從裸露的礦山到繽紛的花海,從傳統養殖到發展綠色經濟,這片綠水青山因為一朵花的“綻放”,迎來新機遇。

林下“掘金” 黃精變黃金

位于崇陽縣桂花泉鎮的桂花林場,地處北緯29度黃金線,現有經營總面積15萬畝,森林覆蓋率達 92%,是全國三大示范林場之一。

走進桂花林場,一株株黃精正生長在大樹之間。“林場的土層厚、土質疏松、排水良好,是絕佳黃精種植地。”林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說,在湖北省農科共享會議室院、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等高校技術支持下,黃精種苗繁時租空間育瓶頸被突破,育苗周期縮短40%,為規模化種植奠定科技基礎。

據介紹,截至2024年底,桂花林場已完成中藥材種植3500畝,通過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的聯農機制,2.3萬藥農人均每年增收1.2萬元。

崇陽縣委副書記、縣長徐望表示:“崇陽黃精作為湖北省‘十大楚藥’之一,憑借其藥食同源特性及市場潛力,已成為咸寧市‘一縣一品’特色產業標桿。”

目前,崇陽已建成標準化黃精種植基地8.3萬畝,培育8家九宮格黃精深加工企業,開發出黃精餅干、氣泡水等56款產品。未來還將進一步與龍頭企業合作,推動種苗供應、技術管理和產品回收一體化,降低農戶風險,加速黃精產業規模化發展。

徐望表示,崇陽將持續拓展產業鏈條,堅持產加銷貫通、農文旅融合,開發多元化產品,加快把資源優勢、生態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、產業優勢,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