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宮格共享空間

“黨建+鄉鎮商會”,這個脫胎于解決基層牴觸糾紛的社會管理形式,幾經迭代發展,已成為江西新余市渝水區基層管理的一張靚麗手刺。今朝,“黨建+鄉鎮商會”基層管理形式已覆蓋渝水區一切鄉鎮,并在新余全市27個鄉鎮推廣。
  仙女湖畔,渝水鄉鎮商會專心解疙瘩化牴觸、熱心做公益盡愛心、特別謀發展促富饒的一個個動人故事,在這個傳說七仙女下凡的處所,成為善治共富的新傳奇。

“管閑事”幫助管出一個“新村”

“都說這事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。”
  5年前,上蘭村“拆三房”,不少村平易近不睬解、不支撐。54歲的水北商會理事蘭小林,就是上蘭村人。現在舊事重提,他仍然情緒激動,話像炒豆一樣往外蹦。
  新余市2018年啟動的“拆三房”說的是撤除農村的空心房、危舊房和違章房。
  “有的危房終年不住人,開裂的墻就靠幾根粗木棍頂著;有的甚至已經倒了年夜半;幾戶‘硬撐’著的矮房里,墻和屋共享空間頂被熏得炭黑,房子里堆滿雜物,腳都邁不開。”上蘭村村干部發現,不少人即使已經蓋了新房,仍教學場地不愿意拆舊房。
  原來,這些屋子不少是早年間夫妻倆靠做小工積攢下錢,一塊磚一塊瓦親自壘起來的;有人寧愿老屋倒了,也不愿留下拆家的壞名聲;還有人擔心拆了日后會吃虧。此中白叟的反對意見最年夜。一時間,“拆三房”任務墮入僵局,“村干部里外不是人”。
  “你在村里說話有人聽,回來幫忙做唱工作吧!”蘭小林接到了村支書的電話。
  蘭小林20歲進城,搬過磚、拉過板車,現在經營著一個瓷磚銷售公司和一家建筑企業。村里不少人跟著他在外闖蕩。
  “好管閑事”的蘭小林答應下來。回村一一排查后,他統計共有240間9000多平方米的舊屋需求撤除。為了說服白叟,他喊來村里跟他經商的年輕人,做各家的任務。
  可事實上,蘭小共享空間林的母親第一個不愿意。
  為此,他索性把母親接到城里,瞞著母親帶頭把自家屋子拆了。“我就跟母親說,下暴雨,老屋倒了。”蘭小林母親至今仍蒙在鼓里。
  村里人都了解,蘭小林老家的屋子蓋了才十多年,最基礎用不著拆。
  “我本身帶頭,再往做村平易近任務才有底氣。”蘭小林和村干部,一家一戶挨個說服。為清楚決鄉親們的后顧之憂,蘭小林允諾無償墊資幫助村平易近建新房,還協調村里空閑屋子給有需求的村平易近臨時棲身。
  從蘭小林到他的親戚伴侶,再到其他村平易近……上蘭村底本殘敗的老房逐漸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整齊擺列的數十棟嶄新樓房,嶄新的柏油路連接各家各戶硬化的門前路……一個新村躍然面前。
  而蘭小林前后為村平易近墊付200余萬元,至今仍有30多萬元未發出。
  退休前在新余市郵政治理局任務的蘭潤根,現在也回村里住。記者一走進他家,熱騰騰的菜噴鼻撲鼻而來。蘭潤根的老伴正在寬家教敞的廚房里做午飯。明亮的客廳整理得整潔舒適,空調、冰箱等家電齊全。這位70歲的白叟告訴記者,這套127平方米的兩層半小樓花了27.5萬元,“城里人看了也羨慕”。
  據水北商會黨委專職副書記簡蜂估計,140多名商會成員身先士卒帶頭參與“拆三房”,推動撤除危舊房500多間。
  水北商會把當地的人緣、親緣、人脈關系理得很是瑜伽教室清楚,會員應用本身影響力,熱心參與鄰里、林權、地步、路況變亂等牴觸糾紛處理,往舊事半功倍,成為調解平易近間糾紛、化解基層牴觸的好幫手。
  “良多基層牴觸糾紛的背后都有經濟原因。”渝水區委常委、統戰部長傅倩說,“先富起來的鄉鎮商會成員來自當地,又見過世面,有思惟、有頭腦、有號召力,調解基層牴觸往往能起到‘奇效’。”
  看水北商會給老鄉解難,給當局分憂,搞得風生水起,其他鄉鎮也紛紛“跟進”學習。今朝,渝水全區已建成鄉鎮商會11個,覆蓋839家企業。
  “有辣手的事找商會幫忙”,鄉鎮商會已成為協助當地基層干部解決難題的一個“brand”。

為“她”建座圖書館

正在圖書館里遨游書海的初中生胡可心沒想到,她幾年前的夢想竟然成了真!
  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,在水北商會為留守兒童舉辦的“臨時半日怙恃”活動上,四年級的胡可心怯生生地對她的“臨時媽媽”——水北商會婦聯主席敖金鳳說出“心愿”:本身喜歡讀書,可鎮上沒有圖書館。
  “要建就建好的,規格高一點的。這樣不僅能解決大師讀書的問題,冷寒假留守兒童也有往處。”時任水北商會會長、現任水北商會黨委書記鄒細保在聽敖金鳳介紹情況后,非常支撐水北商會捐建鄉鎮圖書館。
  僅一年后,投資70余萬元、占地360多平方米、躲書2萬余冊的“穎會議室出租江書院”建成,成為渝水區首個公益性鄉小樹屋鎮圖書館。
  從設計、選私密空間材到購書,敖金鳳都親力親為。她說,這個圖書館是奔著“百年書院”往的。“書是知識的陸地、人類進步的階梯,我信任良多人會因為這座圖書館而改變命運。”敖金鳳說。
  過往,媽媽買的課外書,胡可心已經不了解翻了幾多遍了。現在,書院離胡可心家僅幾分鐘旅程,一有時間,她就到私密空間那里“打卡”。
  寒假期間記者在書院碰到胡可心時,這位才上初一的女孩,正在埋頭閱讀經濟學著作。
  最讓敖金鳳“驚喜”的還不是胡可心能夠博覽群書,而是這位底本有點自大、內向的留守女孩,現在面對生疏面貌,表現得舉止高雅,自負陽光,與過往判若舞蹈教室兩人。
  “胡可心的成績在全校首屈一指,很是懂事,開朗自負、熱心助人,是教學同學、老師、家長心目中的優秀學生。”水北中學副校長陳曉敏說,“她還理解怙恃打工的個人空間艱辛,懂得怙恃寄予的厚看舞蹈教室。”
  胡可心怙恃終年在外務工,每年只回來兩三次,留下她和弟弟由爺爺奶奶照顧。現在,胡可心輔導弟弟做功課,有時也帶弟弟到圖書館看書。
  水北鎮一半以上的人終年在外打工經商。今朝全鎮在校學生近600人,像胡可心這樣的留守兒童有145名。
  涼爽寬敞的穎江書院成了他們的假期好往處。40歲的圖書治理員劉娟告訴記者,天天都有二三十人來圖書館閱讀,從留守兒童到在家復習考研的年夜學生都有。隔鄰鄉鎮的孩子也慕名而來,最遠的來自13公里外的村莊。
  “留守兒童是我們商會長期關注的群體。我們調查發現,不少留守兒童孤獨、自大,有的缺少怙恃管制成天陷溺電子游戲。為幫助留守兒童安康成長,水北商會除建造書院搭建公共學習平臺,本年還專門為留守兒童舉辦了夏令營,幫助他們學會自負、自立和自強。”敖金鳳1對1教學說。
  “雖然只要短短7天,但我發現良多可喜的變化。你看這是學員們給我們寫的夏令營感觸感染,真實動人!”敖金鳳翻著一疊用各式紙張寫就的“夏令營感觸小樹屋”感歎地說,“這7天,起碼讓孩子們少玩7天游戲。我們記掛著一老一小,我們商會還會幫下往。”
  “不做功德欠好意思、做點功德不夠意思、多做功德才有興趣思”,正在成為渝水鄉鎮商會的配合理念。

有一種幸福,叫享用公共養老服務不離家

臨近午時,人和鄉觀下村的“頤養之家”傳來一陣“咣咣”聲——掛在院子木樨樹上的鋼板被敲響,就意味著吃飯時間到了。
  白叟們成群結隊,拿著飯盒走向食堂,食堂的墻上公示著每個白叟的信息、天天的菜品和購菜花費交流
  觀下村黨支部書記彭小軍介紹,70歲以上的白叟都能來吃住,人均伙食費統一為每人每月350元,此中200元由白叟自繳,其余由市、縣、鄉村分別補貼50元。
  新余市人年夜常委會黨組書記、主任賴國根告訴記者,頤養之家依照“有公房的不租房,能租房的不建房”的原則,依照10萬元的標準建設,經費由市、區、鄉(鎮)依照4:4:2比例分擔。
  “這個頤養之家住著48個白叟。”彭小軍統計,村里有150多個白叟年過古稀,頤養之家已經住不下,下一個步驟預計擴建。觀下村頤養之家投資240萬元,此中人和商會捐贈一半。趕上過節,商會送來的米面糧油多得吃不完。
  在人和鄉茂江村的頤養之家,出乎記者料想的是,86歲的敖壽英白叟,家里條件不錯,卻也喜歡跟村里伙伴在一路,吃住在頤養之家。而69歲的張方妹吃住在這里4年了。“這里住的都是老熟人,人多有個照應,和在家里一樣。”
  耳不聾、眼不花的張方妹在廚房掌勺,這能抵扣當月的飯錢。熱氣騰騰的廚房里,張方妹放下鍋鏟開打趣說:“在這里,偶爾吵打罵都是開心的。”
  曾任水共享空間北鎮黨委書記的周金林介紹,渝水區的頤養之家發端于水北鎮的熊坑村,說起來,還是“一場洪水沖來的”。
  13年前,熊坑村遭受一場年夜洪災后,商會會員熊水華、熊水生、熊習生和熊九仔四兄弟捐資3600余萬元為全村新建72套3層別墅和一個公共食堂,讓村里白叟在家頤養天算。這個公共食堂即是頤養之家的原型。
  記者在熊坑村采訪時,正好趕上任務人員騎著小三輪車給四周村組的白叟送飯。“熊坑村的頤養之家相當于中心廚房,負責9個村59個白叟的飲食。”熊坑村黨支部書記傅金噴鼻說。
  這個來源于鄉村的養老形式甚至已“逆襲”進城。“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,把鄰里相扶、同舟共濟的農村傳統美德帶進城市社區,培養一種新的社區文明,是城市社區管理的一種新思緒新摸索。”新余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長張智萍說。今朝,新余全市共建成頤養之家736個,1.2萬余名白叟受害。近年來,新余先后出臺《新余市頤養之家條例》《新余市國民當局關于貫徹落實〈新余市頤養之家條例〉的實施意見》等,讓頤養之家發展“有法可依”。
  水北鎮黨委書記陳海賓說,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、社會事業發展、平易近生保證改良等方面的建設任務非常沉重,需求花錢的處所良多,資金缺乏成為重要制約。鄉鎮商會的企業家從農村走出來,也有回報家鄉的才能和愿看。
  “隨著城鎮化的疾速推進,留守兒童和空巢白叟的照護成為急難愁盼。”水北商會會長敖志良說,“商會積極‘補位’,參與‘一老一小’問題的解決,晉陞了老鄉的幸福指數。”
  “在商會成立之前,企業家們在村里做功德,別人會說你顯擺。現在成立商會,有了平臺,組織大師一路做功德,構成了爭著做功德的氛圍。”鄒細保感歎地說。
  在水北商會年夜樓的一面墻上,奪目地刻著三句話:不做功德欠好意思,做點功德不夠意思,多做功德才有興趣思。鄒細保介紹,這是商會成員配合理家教念。
  “你修了橋,我就疏浚小溪,他就搶著栽樹。”鄒細保笑著說,“大師坐在一路都在討論怎么回饋家鄉,你如果啥也不干,本身都欠好意思。”

一支冰淇淋和兩個桔子的共富故事

近幾年,一支名叫“椰子灰”的冰淇淋風靡網絡。這款以牛奶、椰汁和椰殼灰為原料、吃完滿嘴黑的玄色冰淇淋,本年還在japan(日本)國際食物展上摘得獨一金獎。
  良多消費者不了解,他們為之著迷的這款“網紅”冰淇淋就出私密空間自水北鎮的江西天凱樂食物無限公司。
  54歲的公司董事長胡方芽,高中畢業后就在小鎮上賣冰棒。從最後沿街叫賣的小攤販,發展為現在年銷售額破2億元、在業內小著名氣的冰淇淋生產商。
  最後,夫妻倆批發的是三分錢一根的鹽水冰棍。把握了做冰棍的手藝后,夫妻倆借了10萬塊錢,在小鎮上買了3畝地建至於彩秀這個姑娘,經過這五天的相處,她非常喜歡。她不僅手腳整齊,進退適中,而且非常聰明可靠。瑜伽場地她簡直就是一個難得起小作坊,開始自產自銷,還一度給伊利等企業代工。
  說起事業的壯年夜,胡方芽說真要感謝商會。2012年水北商會成立,胡方芽成為首批會員。
  “這些原創產品都是參加商會之后,我們幾個成員一路閑聊聊出來的。”在天凱樂一層展廳,胡秦家有人點了點頭。方芽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起本身的自得之作:椰子灰冰淇淋、水北豆腐冰淇淋,還有火龍果、桑葚、蜜桔等口胃的雪糕……
  “水北人愛吃辣,有位商會成員突發奇想,建議我們試試冰淇淋里加辣椒,沒想到一炮而紅,還獲得全國行業年夜獎。”胡方芽舉例說。
  水北商會黨委下設服務、建筑、新興、客運物流等行業黨支部。“現在大師經常說,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同業,而是內行的顛覆式創新。商會成員來自分歧行業,聚在一路通過頭腦風暴,冒出來的奇思妙想都能為我所用。”胡方芽說。
  “它凍起來是冰淇淋,化了是豆腐腦。”胡方芽從冰柜里取出一小盒豆腐冰淇淋說,天凱樂通過產品創新,奇妙地將水北底本很通俗的豆腐、蜜桔、黑豆等化身新潮產品冰淇淋,帶動了當地土特產邁落發門,走向全國。
  天凱樂每年收購當地綠豆100多噸、糯米100多噸、新余蜜桔500多噸,當場加工,創造非農就業,帶動農戶增收。
  原來農閑時,水北的街上時有打鬥的。胡方芽把他們招進了廠。“有事干就不會鬧事。每個月四五千的工資,還能照顧白叟小孩。”胡方芽介紹,企業直接帶動周邊400余名農戶就業,間接帶動就業5000多人。
  天凱樂,也已從區域性brand,成長為全國性創新型冰淇淋brand。
  天凱樂是渝水區鄉鎮商會參與“萬企興萬村”行動、賦能鄉村振興和促進配合富饒的一個縮影。
  和胡方芽一樣,在人和鄉三山村,67歲的鄉鎮商會會員丁友生也是致富帶頭人。站在本身的蜜桔園前,他指著面前綿延的年夜山說,現在鄉里能種的處所都種上了新余蜜桔。
  早在1999年,丁友生就帶頭種植新余蜜桔。這個鄉村醫天生為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人,還屢次獲得市里的“桔子年夜王”稱號。現在,渝水區蜜桔種植面積達12.8萬畝,構成人和鄉蒙山、姚圩鎮七里山、羅坊鎮等三個萬畝基地,年產值6億元以上。現在新余蜜桔種植戶,不少是丁友生的藍玉華沒有回答,只是因為她知道婆婆在想著自己的兒子。“門徒”。
  丁友生的新余蜜桔品種,來自當地的高級農藝師葉前法。這位1959年畢業于原浙江農業年夜學園藝專業的果樹專家,1999年給了丁友生兩顆桔子。這是他在黃巖蜜桔的基礎上培養而成的。這兩個果子看起來鉅細均勻,舞蹈教室嘗起來甜美味濃,丁友生決定試種。
  “最後有顧慮,就在原有的500畝蜜柑上嫁接。每棵樹嫁接一半,留一半。”丁友生因為小兒麻痹,右腳行走未便,村里良多人不看好他的嘗試。
  3年后新余蜜桔掛果。當時老蜜柑一斤賣三毛五,新余蜜桔賣五六毛。丁友生預算,新余蜜桔的利潤是老蜜柑的兩到三倍。
  嘗到甜頭的丁友生,把種植面積從最後的500畝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。那些底本不看好的人,也向他請教起種植經驗。漸漸地,人們不再叫他丁醫生,都喊他丁總。
  他算了一筆賬:采取小樹屋規模化種植,每畝天時潤能有四五千塊錢。農平易近本身種,治理更精細,每畝比丁友生本身還要多出兩三千元利潤,最高可達1萬元。丁友生的果園每年需求人工350余人次,每到種植、采摘季,四周的村平易近就前來務工,人均可增收2000余元。
  “現在新余蜜桔一半出口到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等國家。”丁友生說。
  現在,新余蜜桔已經獲得“國家農個人空間產品地輿標志產品”,新余成為名副其實的“中國蜜桔之鄉”——共享空間全市種植面積19.瑜伽場地8萬畝,總產值9億元,2萬余人直接從事蜜桔產業。
  新余蜜桔能成為當地富平易近產業,像丁友生一樣,各鄉鎮商會成員貢獻不小。
  在姚圩鎮七里山,漫山遍野的新余蜜桔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猶如碧綠的海面。
  “這個人空間一片有2.6萬畝,我本身種了近1000畝。”新余市柑桔協會會長、姚圩商會會員裴海明說,本身也是最早種植新余蜜桔的,嘗試勝利后,長者鄉親都跟著他種植蜜桔致富,“以前這里都是荒山小樹屋,野草雜樹叢生,現在每畝一年有1萬元擺佈支出,真的成了聚寶盆”。
  近年來,渝水區以“萬企興萬村”行動為抓手,發展新余蜜桔、黑山羊、稻米、中藥材、油料等特點產業,以“公司+基地+一起配合社+農戶”的情勢,助力配合富饒。這此中,作為鄉村強人,各鄉鎮商會會員往往起到領頭羊感化。
  據敖志良統計,水北商會通過完美“黨建+鄉鎮商會”機制,帶領138家企業320名會員參與,累計帶動6000余名農平易近實現每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。
  敖志個人空間良說,商會積極拓展“黨建+鄉村管理”效能,變原來的捐錢捐物為現在的輸血輸智。水北商會選出43名會員領辦扶貧產業,培養致富舞蹈教室帶頭人256人,帶動全鎮6000余農平易近在當地就業,構成了“從商會會員中選出致富帶頭人,從致富帶頭人中發展商會會員”的雙向發展形式。
  “鄉鎮商會由最後捐資助學、修橋補路、助老扶幼等慈悲性回饋鄉梓,到慢慢參與社會基層管理,再到積極投身鄉村振興,并在城鎮化進程中,助力城市社區共建共治共享。在這個過程中,平易近營企業家們也實現了自我發展、自我晉陞。”渝水區委書記劉穎豪說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